圣人以物质、能力,同是‘势不自举,同有柔顺、迷暗等性故,同称为坤。
但不同文化处境中的人的问-答-行结构因各自思想源之不同而敞开的意义(或具体的生活结构)也不同,同时亦惟其不同,不同的文化才是不同的文化。能生活是说人能使自己的生活不同于动物的生命延续,能给自己的生活提供意义。
去做是一个过程,是要努力的。说某某东西是哲学,并不能证明它有价值。道如何可能发用出去?——行。中国哲学的言说方式是中A是西B,它最终呈现的只能是宾词西B。这种情况表现在政治建构中则是一种意识形态可以取代另一种意识形态,但义理学完全不是这样的意识形态。
我的回答是:在古为今用中,不但中国哲学不能参与政治建构,而且义理学也不能参与政治建构,古为今用的最终实质仍是以西度中。真正的学术迎面生活困境,为生民立命,寻找更完善的答案以应答为什么做和如何做之询问。因此,表面上看,〈乡党〉一篇只是不厌其烦地记录孔子的日常行为,既包括「公领域」,也不乏「私生活」,衣食住行,巨细无遗。
所谓君子与圣贤,正是那种通过身心修炼而在日常生活的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使自己行为「得体」的人格典范。即便以注重义理的宋明理学家包括朱熹(1130-1200)等也大都视〈乡党〉为记录孔子日常言行的「行状」,并未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如此,神圣的「天国」、纯洁的「净土」,以及逍遥自由的「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就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实现。[9] 此句亦见《论语‧八佾》。
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提起下摆向朝堂上走时,恭敬谨慎,憋着气似乎不能呼吸一样。
二、衣关于孔子的穿着,〈乡党〉篇有如下一段: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献礼的时候,满脸和气之色。「衣」是记录孔子如何着装的。」(第三节)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12]儒家传统中身体的角色和意义,晚近在一些学者的推动之下,逐渐获得了学界较为广泛的重视。由前面对〈乡党〉篇的考察可见,「时」的境遇性原则贯彻于日常生活中礼仪实践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人,言行举止都需要有所不同。用狐貉皮的厚毛来做坐褥,以接待宾客。
当时衡量一个有社会地位的人是否堪称「君子」,一个基本的标准就是看该人在各种场合中是否有「威仪」。如果礼仪实践不能随时随地进行,可以有时「行礼」有时「无礼」,身心修炼可以「时做时辍」,那么,「礼仪」就成了脱离生活、可有可无的东西,「学而时习之」也就无从谈起了。
孔子「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的反问,正是要人们深入反省礼仪实践的深刻蕴涵。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
一、「言」〈乡党〉开篇两节就对孔子如何「言」有生动的描述: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遇到他人盛宴款待,一定从席上改容起立,表示谢意。至于究竟分为多少节,亦无一定之规。而宗庙是行礼之处,朝廷是布政之所,所言必须严密周洽。」这里,身体的姿势和内心情感的状态是互为表里的。杨儒宾:《儒家身体观》(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6年11月初版,1999年4月修订一版)。
此大不平庸处,在此中之心性或仁种,既超越于此身体形骸之上,又贯彻于身体形骸中,再运用此身体形骸,以迸发昭露于此身体形骸之外,以达于人伦社会关系中之他人之精神,对他人之心性或仁种,加以吹拂,以使之亦化育而生长。总之,在日常生活的各种礼仪实践活动中,孔子都会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恰当合宜的行为方式。
而其他之宗教因其重在由此心此性之超越性、无限性之表现,以建立超越的信仰,遂不免视此身为情欲之罪恶之所依,为苦之积聚处,为炼养之鼎炉之工具,此正是未能善于安顿此身,而树立此身之生命者也。与国君一起吃饭,在国君祭祀时,先吃饭,就像是先代国君尝食一样。
(第十八节)这一段的意思大体是说,孔子与弟子们在山谷中行走,遇到几只雌雉。这一点,或许是以往学界对先秦儒学与宋明儒学之间的差异提揭过重,对儒家传统这两个重要阶段之间的连续与连贯未能正视所致。
藤树将〈乡党〉独立地加以考察,撰成《论语乡党启蒙翼传》,除考证训诂之外,也从义理的角度作出了自己的诠释。饭食气味变了,鱼肉腐败了,都不吃。最后,就「行」来说,比如第四节一大段对孔子在朝堂之上种种动作、姿态甚至面部表情的刻画入微,所谓「鞠躬如也」、「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怡怡如也」、「翼如也」和「踧踖如也」,以及「如不容」、「其言似不足者」和「屏气似不息者」等等,简直如同现在的电影镜头。第三段是说:睡觉的时候不像尸体那样直挺四肢、仰面而卧。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作为「时机」,「时」不仅是指时间上的不同时刻,同时也是指空间上的各种场所。
即使是粗食、菜汤和瓜类,临食前也要作为祭品。四、住「住」是指平常的日常起居。
如吃肉与饮酒即有所不同,吃肉不能超过五谷,酒则可以不限量,只要不喝醉即可。笔者曾经指出,儒家功夫论的一个基本特征,就在于不但不以日常生活为身心修炼的负担,反而恰恰善于将人伦日用的每一个瞬间和场景作为实践身心修炼的机会,在人情世事的风云变幻中始终保有内心的祥和与自由。
而作为自我修养功夫的礼仪实践,进一步来说,根本是一种在日用常行中各种境遇下无时无处不在进行的身心修炼。第二段是说:孔子生病,国君前来探望,孔子一定头向东方而卧,身上加披朝服,还要托上一条大带。经过国君的坐位,要面色庄重、脚步轻快,言语好像说不出来一样。盖南老先生认为该篇「都是描述孔子的生活形态,以现代新闻报道的方式来看,也可以说是孔子生活的『花絮』」,「现在讲这一篇书很难讲」。
(第五节)第一段是描写孔子接待宾客时的行为举止,意思是说:国君派孔子出去接待外宾,孔子一定面色庄重,行路也如同临深履薄一样。(第十七节)第一段是说: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发问,即使知道,也仍然如此。
对此,〈乡党〉篇有如下的几段记载: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上朝和祭祀的时候穿用整幅布做的裙子,其他时候穿的裙子,则一定要裁去多余的布。
注释:[1] 参见何信全:《儒学与现代民主:当代新儒家政治哲学硏究》(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6年)。』」另一节是「廄焚,子退朝,曰: 『伤人乎?』不问马。